“三教”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先手棋,也是学院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抓手。为全面推进学院“三教”改革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019年7月学院启动课改工作,66门课程获得立项建设。本次课程改革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手段,优化课程评价方法,推动课堂革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督导专家听课
课程改革项目立项后,教务处、系部协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2020年11月,启动课改验收工作。本次共开展61门课程验收工作。有5门课程因疫情影响等原因延期验收,课改验收率为92%。

课改验收说课抽签




课改验收现场
课程改革项目验收采用系部互评验收和学院复核验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成绩由督导听课、材料评审、现场说课三部分组成。课改验收成绩90分以上18门,85-90分26门,80-85分15门,75-80分1门,70-75分1门;课改整体效果较好。

督导听课评审成绩90分以上课程14门,85-90分课程31门,80-85分课程8门,75-80分课程4门;70-75分课程2门,60-70分课程2门。

材料评审成绩90分以上课程20门,85-90分课程20门,80-85分课程17门,75-80分课程2门,70-75分课程1门,60-70分课程1门。

现场评审成绩90分以上课程18门,85-90分课程23门,80-85分课程17门,75-80分课程2门,70-75分课程1门。

此次课改,参与课改老师都能对课改前课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围绕“三教”改革的内涵,行业发展最新要求、专业特色,修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线上线下融通的教学方式、创新教法、推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同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效优质课堂的打造、“三教”改革探索,学生获得感、满意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通过本次课改,实现了一个转变、两个提升、三个促进。一个转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改变过去“一讲到底”,教学中只关注教学本身,不关注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等。课改后的课堂,教师能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行为都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参与度、满意度、获得感展开。两个提升聚焦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获得感得以提升。课改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等得到提升。学生到课率、抬头率、走心率高、认可度和满意度更高了。三个促进体现在系部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更明显、教师对课堂的敬畏心更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更高。
本次课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个短板是课程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提升不够,个别老师教学能力较差。在督导听课中,有6名教师督导评分在70分以下。第二个短板是教师对标“三教”改革的要求不够,及时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不够,新型活页式、工单式教材开发不足。第三个短板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参与课改的教师都有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较为僵硬,没有真正做到“盐融入汤”。
下一步,学院将对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最新要求,聚焦学院人才培养高地具体建设指标,针对第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短板,持续推进“三教”改革工作,打造高质量课堂,推动“课堂革命”,提升师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