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城片区航拍图
视频链接 (肖时雨 制作)
俯瞰中国版图,将目光定格在西南腹地——成都、重庆、贵阳三大城市形成三角,以强大的虹吸力,聚集各类资源。贵州北大门遵义,就处于这个三角之间的核心位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机遇与挑战并存。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作为整个西南地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遵义正在积极整装“入圈”。按照贵州省委和遵义市委的决策部署,遵义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始终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借梯登高的重大机遇,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让800万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破题:补齐短板交通先融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必须先融。”11月18日,遵义市交通局局长周权茂说。就在一个月前,他到四川省泸州市、重庆市南川区等地对接未来遵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互联互通事宜,充分感受到对方也怀着同样的期待和热情。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这一薄弱环节曾长期限制遵义发展,因此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题之举必然是改善交通状况。
2006年,遵崇高速的开通,成为桐梓县面向重庆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的肇始。2014年成自泸赤高速的全线通车,在空间上缩短了泸州和赤水的距离,为深化区域合作扫除了壁障,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设置赤水分港就是成果之一。2018年渝贵铁路的全线开通,促使遵义进一步融入一小时重庆经济圈。同年,江习古高速全线贯通,一座横跨赤水河的红军大桥,成为连接黔川渝的重要通道之一,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周权茂看来,黔川渝地区之间如今形成了集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其中成贵高铁、成渝高铁、渝贵高铁形成了跨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高铁三角”,将成都、重庆、贵阳这三座城市连成环线,而处于这一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遵义,坐拥巨大的人流客流,区位优势凸显。
在国家中长期交通规划中,遵义已被列为重要枢纽城市。周权茂说:“在遵义市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中,交通建设要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打头阵。”
他表示,未来五年,遵义市要全面提升连通成渝地区的国省道技术等级,将重要县乡道逐步升级为省道,同时启动乌江航道升级,加大公共交通融入,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和成渝周边地区的客运公交化,形成“铁、公、水”全面融入成渝的综合交通网络。
新机:发挥优势谋求合作
“其实遵义早已悄然融入了川渝。”这是记者在赤水经开区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采访时,重庆投资商梁莹的感慨。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遵义就凭借地缘和文化上的天然优势,开始了由政府层面主导的融入成渝的探索实践。经过30多年的摸石头过河,以融合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共识早已深入人心,与四川、重庆接壤的赤水、桐梓、习水等地率先行动起来,积极突破行政区划和地理限制,长期以来与川渝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互惠,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务创新等方面谋求合作。
遵义与重庆地区的融合从最早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到2007年的渝南黔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渝南黔北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作区,再到2019年由贵州省发改委、重庆市发改委共同编制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黔渝合作中,遵义与重庆的融合发展硕果累累,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
遵义市还与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通过开展互访、交流座谈等,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联合打造赤水河旅游经济带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进白酒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如今,遵义物美价廉的能源矿产、绿色农产品涌入川渝,遵义凉爽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川渝游客到遵义旅游,川渝客商纷纷到遵义投资康养旅游产业。
凭借在原材料、交通区位、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遵义成为承接川渝产业转移的理想地。
“我们的产品通过泸州港、重庆港销往美、德等20多个国家,截至今年10月产值达1.1亿元,外贸出口额达到6000多万元。”在赤水投资的四川客商、贵州竹运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柯说。
一“融”俱荣,融出了改革活力,融出了发展新机。像贵州竹运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川渝企业,正在遍地开花。据遵义市招商投资促进局统计,2018年至今,川渝两地在遵投资新建招商引资项目占比超过遵义市引进总项目数的三分之一。
“入圈”:推动遵义高质量发展
10月22日,贵州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贵州紧靠川渝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科技创新、大数据、旅游、农业等产业协同发展。
而遵义,就是贵州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遵义市委明确提出,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奋力推动遵义现代化水平到2035年领先西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厚重的“家底”,为遵义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底气。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200万、全面开启“双机场”模式的遵义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483亿元、增长9.7%,总量位列西部非省会城市第3位;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总量上升至全国百强城市第64位,工业经济领跑全省,形成了以白酒、能源、烟草、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完备工业体系。
近两年,遵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一个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正款款向世人走来。
今后,遵义将立足自身优势,按照成渝所需、遵义所能,促进遵义特色产业与重庆市、四川省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对接,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遵义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编后语
由本报编辑部策划,前后历时2个月的“融入成渝经济圈·‘2035看遵义’——建设‘一地一市’”大型主题策划系列报道至今天已刊发完毕。自9月16日以来,我们采取融媒体报道形式,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遵义市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做法和成效。
展望“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遵义将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顶层设计上,市委审时度势,从历史、全国、全省“三个维度”为遵义找准战略方位,提出重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生活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无论是市委的高瞻远瞩,还是基层的热切盼望,都离不开强大的执行力。全市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新的历史扉页,正在黔北大地上徐徐展开…… (记者 徐飞 刘伊霜 金枭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遵义医科大师德大讲堂首场开讲
下一篇:开展新冠肺炎病毒 诊断试剂专项检查